服务热线:400-808-1050

夜话澡堂子:一周城市生活

时间: 2024-02-20 22:47:10 |   作者: 开运电竞入口

  在线上线下深层次地融合的时代,线下读书会如何办出新意,减少单向输出的同时鼓励读者充分交流?坐落于徐汇西岸的群岛书店在1月中旬举办首场 “热气腾腾读书会”,希望以群岛线下书店空间为据点,建立深度互动的读书社群。

  过去几年,群岛读书会作为群岛线上固定媒体栏目,每期邀请一位有相关学术研究背景的建筑师或学者直播导读,受到许多读者关注。而在这场线下“热气腾腾读书会”中,读者们不但可以围绕主题书单充分碰撞和交流,也能从个人经验出发,围炉夜话。

  热气腾腾读书会第一期选择“澡堂子”为主题,希望把视角投向城市或建筑空间中不同的空间类型,聆听不同背景、身份的人与空间的故事。藉由“洗澡”缘分,十余人聚集在了周末晚上的群岛BOOKS书店。

  此次书友有一半有建筑背景,另一半大多是真正的“洗澡”或“澡堂”爱好者,除了店员,几乎都是女生。她们围坐在中间的大桌旁,零星的几个男生默契地躲到了长桌边,像是划分了男汤女汤。

  在家庭洗浴尤其是电热水器普及之前,单位澡堂、公共浴室是大多数人的日常。现场不少书友小时候生活在北方,对集体澡堂水汽蒸腾的场景记忆深刻:进门扑面而来的热汽,白茫茫的雾,潮湿的体感,被沾湿的秋裤裤脚,水管里的水砸在背上的冲击感……一个个细节成了一种身体记忆。一位书友描述北方学校里四五十人一起搓澡的盛大场景,大家也聊到南方人初见澡堂的地域震撼,更有一位注重隐私的南方人从未踏入过公共澡堂。

  后来,随着热水器和浴霸走进百姓家,公共澡堂的空间受到挤压,社区澡堂逐渐消失。在场好几位表示了对于公共澡堂的怀念。城市爱好者Mian认为社区型澡堂对她很有意义。她介绍了日本社区“钱汤”(公共浴池)案例——小杉汤,一家1933年开业的老字号澡堂。

  小杉汤浴资折合人民币只要25元,但里面的装潢温馨而古朴,让人联想到浮世绘中的钱汤景象。最惹人注目的是正面墙上的富士山壁画,一半在男汤,一半在女汤,但都能从侧面看到全景。日本有很多这样的老式钱汤,墙上都绘有浮世绘风格的巨幅壁画,富士山是永恒的主题,甚至还专门有壁画绘制的行业。社会区隔、身份地位都被潮湿的雾气模糊掉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平等地松弛下来,享受泡澡的乐趣。东京高园寺的商业地产HARAKADO便引入了小杉汤,并结合钱汤的公共空间做社群运营,作为活化社区的方式。

  其实,日本的公共澡堂也日渐式微,现今数量比鼎盛时期减少了80%以上。但所幸日本还是保留了钱汤文化,并在这个时代呈现出新的样态。为什么只有日本留下了泡澡和钱汤的文化?谈到泡澡,有书友在日本旅行时发现,无论酒店高档与否,卫生间大小与否,都会配备一个浴缸或者坐浴盆。而在中国洗浴和泡澡往往是分开的,洗澡更像是在例行除污;就算家里配备了浴缸,也基本会闲置,因为长辈们会认为泡澡浪费水。所以社区澡堂生存空间被挤压的现实也更有迹可循了。

  令Mian惋惜的是,现在人们似乎只有免费的家庭浴室和琳琅满目的高端商业洗浴中心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就没有介于家与洗浴中心之间的平价选择。可能还有一些闪烁着红色LED灯的老式洗浴店,在夜晚漆黑的街道中尤为显眼,但总给人不那么安全卫生的感觉。

  除了方便,卫生因素大概也是当代大家更偏向家庭洗浴的原因,大众普遍还是对公共澡堂的卫生问题有所忌惮。毕竟对于现代人来说,洗浴是伴随着“清洁”二字而存在的,在澡堂放松毛孔,洗去浮尘,再来蒸个桑拿、搓个澡,整个人似乎就被彻底净化了。

  但在历史上,水和身体的清洁并非一直划等号。《洗浴的历史》一书便结合史料和文学作品呈现了西方人洗浴行为的进化史,透视出随时代演变的身体的社会观念。

  洗澡一开始并非大多数都用在清洁。早在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人便洗冷水浴强身健体。而古罗马更喜欢在“酒池肉林”中纵情享乐。中世纪流行起公共浴室男女混浴,引得瘟疫蔓延,当时人们认为水会带来病菌,于是“干洗”开始流行,对于洁净的标准也随即改变;而在19世纪巴黎爆发霍乱时,人们认为水可以去除污秽,又常沐浴以祛除疾病。而这也正是“卫生”概念开始在西方世界建立的时期,“卫生学”成了医学的独立分支。除了维持“健康”,人们也真正开始在学术文论中、在日常生活中讨论卫生。而此时,由于温水浴令人舒适且便于洗去污垢,用热水清洁身体也逐渐被认定为卫生的沐浴方式。

  关于现代浴室中对洁净卫生的追求,另一位美学家兼研究洗浴的艺术家也有自己的思考。李欧纳·科仁(Leonard Koren)关于 wabi-sabi(侘寂) 日本文化的系列著作很有名,但也许很少人知道他是洗浴文化爱好者。从UCLA建筑系毕业后,“不务正业”的他做了一系列与洗澡相关的杂志,名叫《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创建了一个荒诞的情境,串联起与洗浴文化相关的设计、艺术和公共议题。WET 的出版计划终止于第 34 期,之后他来到日本,还策划了日式洗浴指南《How to take a Japanese Bath》和落叶清扫指南《How to Rake Leaves》,以外来人的视角见证了日本的清理美学。

  科仁在《体验泡澡》(Undesigning the Bath)一书中提到他有朋友掷重金请来建筑大师Frank Gehry设计自己的豪宅,想要打造世界上最完美的浴室。但一直研究洗浴艺术的他在心里提问:到底什么样的浴室和沐浴体验才是最好的呢?为此,他探寻了全球的泡澡圣地,有海边的温泉缆车,火山的野温泉,原始森林淋浴间……这些沐浴体验可能跟现代、科技等关键词毫无联系,有些甚至显得不太干净,比如用火山泥涂满全身的洗浴方式。这些未经设计的、朴拙或野性的洗浴经历反而给了他非凡的体验。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嬉皮士艺术家Rabyn Blake为探索和传播自然疗法,也在自家后院挖了一个泥坑,并定期组织艺术家聚会和泥浴活动。科仁在《WET》杂志中采访了这位先锋女性,读书会上的土耳其《HAMAM》杂志也介绍了她的“Mudpool”艺术项目。

  再回到我们身边的浴室,现代洗浴空间的标配是白色的卫浴套组——马桶、盥洗池、浴缸,市面上几乎也见不到其他颜色的卫浴设备了。有些甚至还搭配上白白的瓷砖、地砖与天花,以强调现代感与洁净感。在现代社会,白色本身就被刻上了“洁净”的意味,洗浴本身也由此被紧紧包裹起来,变成极度私密的事。这样的西方审美也让建筑师梦岑联想到了《阴翳礼赞》中体现的东方美学,一种幽暗而宁静的氛围。

  而在另一些文化场景中,由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程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公共澡堂仍是不可缺失的。小旻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她曾参与了关于一个摩洛哥社区澡堂的工作坊活动,由此她开始关注建筑中水与火的话题。

  在调研中,她发现摩洛哥马拉喀什老城的街区都有几个常见的要素:寺、喷泉、浴室、社区烤坊和学校,而其中面包房与公共浴室被设计为一体,烤箱的热量在烘烤面包时也加热了沐浴用水和浴室地板墙体。沐浴的顺序和冷热浴室排布的逻辑也由此展开,比如靠近烤坊的浴室是最热的,是当地沐浴的第一步。

  烘烤面包需要一段时间,许多妇女会先把面包送到烤箱,然后沐浴,结束后正好取面包。这样的复合空间不仅循环利用了能源,也某些特定的程度弥合了当地与犹太人的关系,增强了当地的社区凝聚力。因为大家的居住空间都很局促,许多人,尤其是当地妇女不能在家洗浴和烤面包,于是各种族的人都聚集了过来。因为传统需要妇女遮蔽身体的部分部位,公共浴室成为了难得的社交场所,很多平日不敢公开谈论的八卦都会在这样相对私密的环境中暴露出来。因而这里成为信息流动的枢纽,面包房的主理人还会帮忙传递消息、收快递……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国内的社区杂货铺和社区服务中心。因此也有文学作品提到,浴场是最接近于真相的地方。

  反观国内,公共洗浴已然成为众人的旅行目的地。无论是社会化媒体上广为流传的东北豪华洗浴中心,还是冰岛蓝湖、死海泥浴、和风汤泉,这些蒸汽升腾的场景慢慢的变成了中产阶级心中新的“远方”。当洗浴被重新包装后,“私汤”、日式汤泉、spa把洗浴这一日常行为景观化,以往的大众日常消费升级为中产阶级的精致享受。大众是不是又一次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书友小方表示,如今中产阶级常光顾的“澡堂”中统一的着装让他联想到了监狱,这种乌托邦式的消费乐园也成了另一种资本规训的方式。

  在精致汤泉盛行的今天,为什么大家仍会统一地陷入怀旧情绪?Mian提到,昔日的社区澡堂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破除了大家的容貌焦虑,现在之所以美图盛行,也是因很多人没看到过大家最真实的身体。大数据投送了过多的美好容颜、美妆教程、瘦身指南,接收者便以为人人如此。另一方面,以上海为例,像汤连得、大江户之类的大型洗浴中心大都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大多数市民都只能专程前往,很难让泡澡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晚上确实聊得热气腾腾,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真诚的建议。有书友提议将下一场读书会搬到澡堂,也有人期待热气腾腾出一期火锅主题,还有人觉得就像看了一本杂志。我想,这也许是对这场读书会最好的总结。

  书|《塑造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浴堂与市民沐浴实践(1900—1952)》

  本书以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浴堂为研究对象,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利用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聚焦于纷杂繁复的微观社会,将近代北京浴堂置于国家、社会、个体等不同维度下进行考量,挖掘城市公共生活的点滴,细致剖析了浴堂中的社会文化内涵,为读者了解近代北京浴堂业的变迁,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作者以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中的生动例子,描述了西方人“行为举止文明化的进程”,洗浴的历史于是透现出一部 “社会文明发展史”。

  李欧纳·科仁(Leonard Koren)的《体验泡澡》是他对于全球泡澡圣地的探寻,有海边的温泉缆车,火山的野温泉,森林淋浴间……

  本书是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上一篇:新家晋级 新体验

下一篇:10款卫生间布局方案科学布局直接照搬比设计师总结更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