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3:26 | 作者: kaiyun电竞入口
还记得大约1991年下半年(读初二时),我第一次在学校发给我们的乡土教材《天长地理》上看到他的大名,说他“30年代即以名导演而驰誉影界”;后来约1995年上半年(读高二时),当时高中历史教科书提到民国时期一些著名影片和演员,同座位好友说这些明星很多是来自他老家谕兴的大导演卜万苍栽培的,我第一次知道卜万苍先生是谕兴人。
再后来大学读书期间和走上工作岗位后,我陆陆续续关注和阅读到一些有关他的研究文章和报道。
“话说天长”公众号宣传家乡历史背景和文化,萌发了我将多年来收集到的有关卜万苍的资料系统梳理成文的念头。本文初稿《天长历史名人:中国电影的瑰宝卜万苍》发表于该公众号2025年1月13日,7100多字。
刊出后,一些专家同仁、朋友及卜姓族人提出了不少商榷意见。笔者采纳了绝大部分建议,对原文进行大幅度修改,标题调整为《天长历史名人:卜万苍先生的电影人生》,全文近14000字,现重发。
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多位前辈、专家、同仁的论文论著、网络资料;卜姓后人也热心提供了一些家族资料;撰写过程中未能一一标注明确出处,深致谢意和歉意;有的未能认真考订,加上个人才疏学浅,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卜万苍先生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之一。他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界驰骋四十余年,是著名导演、电影艺术家。
卜万苍先生的从影经历横跨了中国早期电影的第一次商业浪潮(1920年代~1932年前)、新兴电影运动时期(1933~1937)、孤岛及沦陷时期的商业电影浪潮(1937~1945)以及南下赴港后国语电影创作浪潮(1948~1974)四个阶段。
四十多年的从影生涯中,他一共编剧、导演、拍摄了90多部影片。其电影风格经历了多种风格的不同演变。
很多作品在当时震动了中国影坛,后来还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电影的瑰宝”。本文拟将卜万苍从事电影事业的历程作一系统梳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农历癸卯年)8月23日,卜万苍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谕兴乡黄桥村卜家营(现隶属天长市金集镇)一个日趋衰微的大户之家。
根据谕兴卜姓族人整理的家谱,其家族堂号是序诗堂,该堂号元子前十代和鲁子后十代的辈分分别是“元士朝山万维兴基立业”和“鲁贤传道偕统义路礼门”。
其高祖父和曾祖父分别是卜元监和卜士奇;其祖父卜朝庆曾经做过清政府设于苏州的浒墅关财务官员,在家乡曾购置过数百亩良田。
其父卜谦山(又名卜晓庵、卜筱庵)游手好闲,一生好赌嗜烟,家产渐渐被挥霍散尽,最后仅剩下36亩良田传给儿子卜万海、卜万苍。
卜万苍小时候在扬州长大,肄业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该校1912年由两淮师范学堂改称;1927年6月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合并成立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今江苏省扬州中学)。
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张氏一起回到谕兴老家生活。卜万苍天资聪颖,亲历家庭败落过程的他很快醒悟,觉得靠家族遗产坐吃山空是不能长久的。
母亲去世后,擅长交游的他决定外出找寻新的生活途径。他与兄长计议后,变卖了自己分得的18亩田产,拿了一千余元出外闯荡。
他一开始做过贩卖古董的生意;不久从扬州到南通,在欧阳予倩主持的伶工学校学习,开始投入戏剧运动;后又被扬州人卢寿联(留美学生)邀请到南通汽车公司做职员。
1919年5月,张謇与朱庆澜、程龄荪等人集资10万银元,聘请卢寿联任经理兼导演、美国人哈里·哥尔金为摄影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影片公司——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通中影公司),办事处设在上海仁记路1号百代公司内,并在南通市区东公园筑有玻璃摄影棚。
卜万苍就跟随哥尔金学习电影摄制,成为其摄影助理。卜万苍在南通中影公司的学徒经历为他后来从事电影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20年9月,当时居住在上海的中国首富周扶九(1831-1920年,江西吉安人,近代中国著名金融家、实业家,上海滩地皮大王、黄金巨子,是中华民国初期的中国首富,曾经出巨资赞助孙中山、黄兴的革命事业)去世。
周家原计划邀请上海的电影公司拍摄丧礼的纪录片,结果上海电影公司以设备不好搬动、没经验、专业技术人员不够为由推脱了。
于是,周扶九儿子转而通过张謇邀请南通中影公司到上海拍摄。南通中影公司在美籍摄影师哥尔金以及卜万苍等人的努力下,拍摄制作了纪录片《周扶九大出丧》。
后来,他们又一同拍摄了短片《饭桶》、《四杰村》等。1923年5月,南通中影公司拍摄了新闻短片《国民外交大会》,主题是上海各界市民五万人于5月25日为“抗议日本政府拒绝废除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和拒绝归还中国旅顺、大连的。
《周扶九大出丧》和《国民外交大会》是两部中国早期新闻纪录片,在中国电影史上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在拍完《国民外交大会》后,南通中影公司因资金告罄而歇业,与顾肯夫的影业机构合并,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影片公司,由常熟商人冯镇欧投资创办,这是一家以演艺界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独资型电影企业,采用的是仿照欧美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
民国13年(1924年)1月24日,21岁的卜万苍正式加入大中华影片公司,与陈寿荫、顾肯夫、陆洁等同为企业内部管理者之一,同时担任摄影师。
该公司拍摄了《人心》、《战功》共两部影片。其中影视作品《人心》,据徐耻痕在《中国影戏大观》中记载:“《人心》一片乃顾肯夫导演力作,映后影坛大力赞许,观众往观者甚众,可谓国片之光,其艺术思想乃当时诸多影片之最佳。”
该片使卜万苍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女主角张织云由此开始成名。1925年,卜万苍任大中国影业公司《谁是母亲》的摄影师,该片由顾无为导演、夏赤凤编剧,林如心、顾宝莲、叶文英等主演,是一部剧情电影。
该剧的剧情大概是:孙芸兰早已许配王家,却与一医生暗结珠胎。因丑闻被王家知晓,最后导致一系列家庭矛盾和情感纠葛的故事。
同年,他兼任明星影片公司由顾肯夫编剧、任矜苹导演,张美烈、王汉伦、徐素娥、张织云等主演的影片《新人的家庭》的摄影工作,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荟萃上海电影、戏剧、歌坛明星的影片。
该片于1925年上映,讲述了刘池龙与杜文波夫妇产生口角冲突,交际花六小姐利用此机会谋夺刘的财产,最终六小姐未能得逞,夫妇重归于好的故事。
卜万苍作为摄影师,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摄影比较独到的专业见解。他认为摄影需要“摄出一二种新奇幻景,定能将一本戏增加精彩不少”;“复感”和“淡化”是两种幻景的拍摄方法,中国的幻景往往缺少艺术上的和谐一致的精神,缺少自然的幻景。
这种对自然幻景的追求在卜万苍的后续影片中都有表现。他认为摄影师“在导演支配和限制之下,干着被动的工作,并不感到多大的兴趣”,因此他有改行做导演的打算。
民国15年(1926年),23岁的卜万苍终于等来了当导演的机会。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等创办的民新影片公司因省港大罢工的影响由广州迁往上海,租借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在法租界杜美路38号的公寓为厂址,并购置了大批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器材,卜万苍应邀担任民新影片公司剧务主任兼导演,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由欧阳予倩编剧的《玉洁冰清》。
《玉洁冰清》采用的是家庭伦理通俗剧范式,讲述的是三个家庭交织后的悲喜故事,钱维德、孟琪一家,孔逢春、素仙一家,黄发渊、黄伯坚一家,这里面既有剥削关系,如钱维德与黄发渊的雇佣关系、与孔逢春的债务关系;同时又有三角爱情纠葛,这种纠葛来自传统媒妁之言和自由自主恋爱婚姻的矛盾冲突,而三角恋情把这三个家庭纠葛在了一起。
《玉洁冰清》的剧作实质是通过塑造孟琪这样一位消除剥削关系、支持自由自主恋爱婚姻的女性,表达了欧阳予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主张。
《玉洁冰清》由林楚楚、龚稼农、肖英、张织云、李旦旦等担任演员,影片的成功,使主角之一的张织云(当时是卜万苍的恋人)一举获得了“电影皇后”的桂冠。
拍完此片后,据本片主演龚稼农回忆,拍摄《玉洁冰清》时,本片的投资方黎民伟和本片编剧都欲主演本片,卜万苍以客观态度作最后选择了龚稼农,为此卜万苍未能取悦于黎民伟,故在《玉洁冰清》拍摄完成后他们不再继续合作。
离开民新影片公司后不久,卜万苍应张石川力请,再次受聘为明星影片公司导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完成了社会影片《未婚妻》(1926年)、社会哀情影片《良心复活》(1926年)、爱情悲剧《挂名的夫妻》(1927年)、理想剧《湖边春梦》(1927年)、社会影片《美人关》(1928年)共5部影片的拍摄工作。
《未婚妻》是卜万苍第一次尝试编剧和导演的电影,由张织云、周履安、宋忏红等主演,里面有国产电影中十分“摩登”的一吻。
《良心复活》是由包天笑担任编剧,杨耐梅、朱飞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26年12月22日上映,讲述了失去了恋人与爱子的绿娃欲哭无泪,心灰意冷。从此自贱其身,成为名噪一时的红妓花云仙。
一天,绿娃的熟客梅礼甫欲寻短见,将钱袋及贵重物品交给绿娃,嘱其为己保管。翌日,绿娃因持梅之钱物,被指控为杀人嫌疑入狱。
道温向媚仙道出实情并为绿娃辩护。绿娃终于无罪释放,道温毅然将其作为妻子接回家中的故事。
该片中还有第一首电影插曲《乳娘曲》。《湖边春梦》由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田汉第一次担任编剧,杨耐梅、毛剑佩、龚稼农、萧英主演,1927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青年孙辟疆,赴杭州途中遇到黎绮波夫妇,忆起旧情人费翠仙的故事。
《挂名的夫妻》是由郑正秋编剧,阮玲玉、黄君甫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27年4月30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史妙文,由于“指腹为婚”的旧俗,嫁给了一个傻丈夫方少琏,后来方少琏患猩红热病死去,史妙文就忍受着守节的痛苦,立志终身不嫁的故事。
为拍好《挂名的夫妻》,卜万苍力主公开招考女主角,并独具慧眼大胆启用新人阮玲玉,使其后来成为光照影坛10余年的天才演员。
他导演的影片之所以受到明星影片公司的重视与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原因主要在于其影片符合了张石川提倡的“处处唯兴趣至上”的电影创作宗旨,符合普通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心理需求。
卜万苍有固定的创作班底,如置景是董天涯,编剧是包天笑、郑正秋,摄影是董克毅等,演员是龚稼农、王献斋、王梦石、汤杰、黄君甫、杨耐梅、黄英、高梨痕、愈慈、李时苑、谭志远、阮玲玉等,这样一个比较固定的创作班底对电影产业来说,能确保一个较快的拍片速度,特别是编剧及摄影师,有利于他形成其独特的电影制作风格。
这一时期卜万苍影片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深受“鸳鸯蝴蝶派”小说风格的影响。
明星影业公司聘用包天笑、周瘦鹃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参与影片剧本创作,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未婚妻》、《良心复活》、《挂名的夫妻》都有包天笑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思想主张和行文叙事策略给卜万苍等电影人提供了参考样本。
卜万苍的电影风格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风格也有着相似性,都着重描写纯情坚贞善良的主人公,运用波折的情节,把大段的剧情冲突表现在主人公的独自对抗不公上,对主人公寄予了无限的喜爱和同情,在《未婚妻》、《良心复活》、《挂名的夫妻》等影片中也是如此,而这种叙事策略是一种符合通俗剧叙事形态的叙事策略。
民国17年(1928年)5月13日,由萧英、赵静霞、谭志远等主演,张石川执导,郑正秋担任编剧的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正式上映。
该片改编自向恺然的畅销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讲述红莲寺僧人作恶多端,被陆小青(萧英饰)等众侠客所破的故事。
该片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为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立足开辟了一种新的电影样式,一时有万人空巷之感。
明星影片公司重复这一类型影片的生产,而卜万苍不愿意加入武侠神怪片的拍摄,于是他在为明星影片公司拍完郑正秋编剧的《美人关》之后,退出了明星影片公司。
之后,他先后为新人、汉伦、慧冲等三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小侦探》(1928年)《矮亲家》(1929年)《两矮争风》(1929年)《女伶复仇记》(1929年)《父子英雄》(1930年)《海天情仇》(1930年)等数部影片。
《矮亲家》讲述了两个族长都长得很矮,互相仇视,总是找茬作对。偏偏两人的子女相互爱慕,为了儿女的幸福,最后化敌为友的故事。
他为慧冲影业公司拍摄的《海天情仇》在美国上映受到肯定。他为汉伦影业公司拍摄的《女伶复仇记》轰动一时。
1931年他拍摄的《歌女恨》,讲述了主人与仆人相恋的故事,既有主人对家庭的自我“反叛”,又有仆人对自由恋爱的争取,影片表现了冲破阶级束缚的恋爱的坎坷艰难,这是卜万苍电影创作主题的转折点,这种创作转向与另外一位电影事业家罗明佑的制片方针相吻合。
民国19年(1930年)8月,由罗明佑任总经理的联华影片公司正式组建,提出了“提倡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制片口号。
罗明佑广泛罗致人才,发挥导演作用,注重艺术质量,藉收一新观众耳目之效。1931年,卜万苍受邀加入联华影片公司,担任“联华”一厂导演。
至1933年,在这短短三年时间里,他一共导演了《恋爱与义务》(1931年)、《桃花泣血记》(1931年)、《一剪梅》(1931年)、《人道》(1932年)、《续故都春梦》(1932年)等7部电影(其他的还有一部《幼年中国》未上映,由费穆拍摄,这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导致卜万苍与联华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这些影片开始摆脱了文明戏(即话剧)的影响,突破了中国电影长期因袭连环画和流水账式地交代故事的陈规旧套,导演艺术有了新的提高。
其中,他拍的《恋爱与义务》上映后广受好评,连法国的发行商都慕名前来购买拷贝,从而使该片成为中国初次打入欧洲市场的影片,他也因之名声大振。
《桃花泣血记》是卜万苍1931年继《恋爱与义务》一炮而红后在联华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该片由金焰(饰金德恩)、阮玲玉(饰琳姑)主演,且卜万苍亲自担任编剧。
该片主要介绍琳姑与金德恩因包办婚姻与门户观念所导致的天人永隔的悲剧,很能体现他个人所持有的思想、价值观及电影的风格。
卜万苍创作主题的转变顺应了时代潮流,让他在联华影片公司时期真正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导演。
另外,他编导的《桃花泣血记》以独特的清新之风一扫当时影坛的俗艳之气,“拉开了30年代中国电影黄金岁月的序幕”。
从20世纪20年代跻身中国影坛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早期电影普遍受西方技术影响的大背景下,这些电影公司的主创人员大多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喜欢借鉴西方影片的技巧,导致卜万苍的电影风格带有明显的“欧化”倾向。
例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拍摄、次年上映的《人道》,一度受到左翼电影评论工作者的批评,认为这是一部“不是大众所需要的电影”。
但此片1933年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国产影片评选大会上获得了默片一等奖,并先后被送往巴黎、旧金山、纽约等地上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中华大地,这样的时代背景让中国电影界的面貌为之大变。
在中国和左翼电影工作者热情帮助和引导下,卜万苍诚恳地接受了左翼影评人的批评,并与一批左翼影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走上宣传进步革命运动的行列。
特别是田汉,自卜万苍帮助他成功地完成了第一部影片《湖边春梦》后,两人成为艺术创作上的挚友,他对卜万苍的影响很大。
民国22年(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卜万苍被选为执行委员。
这期间,他的创作思想和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与田汉合作,相继推出《续故都春梦》、《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等进步作品。
其中《三个摩登女性》对要求抗日、要求进步的周淑贞(阮玲玉饰)很赞赏,对浸淫都市生活的虞玉(黎灼灼饰)及沉醉小资产阶级伤感的陈若英(陈燕燕饰)进行了批评,被认为是左翼电影运动者首批优秀影片之一,与《狂流》等一起被誉为“具有伟大未来的萌芽,是对群众投掷了几颗强烈的炸弹。”
《母性之光》通过一个家庭的离合遭际,谴责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颂扬了北伐时期的革命者家瑚和他领导的矿工队伍,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及资本主义的小资情调进行无情地鞭挞。由于该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很快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
9月22日,在广州新华影院上映3天后,该市社会局以内容“尚多欠妥”为由下达了禁映的训令。
这一时期,卜万苍对于聂耳的成长帮助很大。1933年春天,卜万苍与聂耳相识,卜万苍对他在音乐上的才华十分欣赏。
当时,卜正在筹拍电影《母性之光》,想在片中安排四首插曲,便有意请“东方百代”公司音乐部主任任光和田汉合作写三首,请聂耳和田汉合作写一首。
任光留过洋,专门学过作曲,大家自然很赞同,邀请聂耳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异议。但卜万苍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于是聂耳写好《开矿歌》后把曲子送给了卜万苍,卜万苍听后十分满意,夸他写得“节奏铿锵,音调有新特色”,后来又邀请他担任场记,并客串一个矿工角色,把脸上、身上涂得黑黑的,在片中领唱《开矿歌》,从而为聂耳留下了第一个银幕形象,“聂耳”的名字第一次开始被人们所关注。
1933年,卜万苍应田汉之邀进了艺华影业公司。由于该公司走的是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违背了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同年11月12日上午,特务打着“上海电影界铲共同志会”名义捣毁了艺华影业公司,警告上海各影院不准放映田汉、沈瑞先、卜万苍等导演、编剧、主演的电影,“否则必以暴力手段对付。”
卜万苍没有退却,坚持为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黄金时代》(1934年)、《凯歌》(1935年)等进步影片。
《黄金时代》讲述富商高某之仆人之子曹长春继承平民夜校老教授的遗愿,与张小妹维持平民夜校,用自己的“黄金时代”,去追求丰富的知识和民族的光荣。
《凯歌》则讲述了某地农村久旱,恶棍三太爷借迷信敛财,老农沈二公及邻女张桂英在教员徐思源的引导下反对迷信,村民最终团结一心,在徐的倡导下打通江水解决旱情,识破求神骗局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是宣扬“左翼”意识形态极强的影片,鼓舞了群众团结抗战的志气,但是由于缺乏《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等影响中描绘男女婚恋与家庭伦理叙事方面的情节,影片在市场上并没获得很好的“票房”,这是卜万苍电影创作生涯的一个低谷期。
民国25年(1936年)1月,他还参与发起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并于6月正式公开宣布成立。
是月,中央宣传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本着“三分娱乐、七分教育之原则”,开始评选1935年出品的“佳片”。
其时,全国抗日呼声高涨,卜万苍执导的《凯歌》与这一时代主题非常合拍,再加上编剧、导演、演员水平皆为上乘,所以在后来评出的7部“佳片”中,该片夺得第一。
1936年下半年,联华影业公司上层开始分化、改组,黎民伟退出,卜万苍便随他转到了民新影片公司,并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在该公司将过去出品的无声片《人道》翻拍成了有声片《新人道》。
该片集结了林楚楚、梁赛珠、胡戎、李君磐等影星,社会反响热烈,让他重新登上老东家联华影业公司杂志《联华画报》。继《新人道》后,卜万苍又受到了电影公司的热情追捧,当时的新闻报道他受到了老东家艺华影片公司与张善琨的新华电影公司的邀约,最重要的是,卜万苍与新华影业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双方这一“姻缘”让他在上海孤岛沦陷时期创造了他电影生涯的另一个高峰。
民国26年(1937年),历经淞沪会战三个月的炮火,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上海沦陷。
由于美英法等国还没有对日本宣战,处在日军包围中的租界区域便成为“孤岛”。“孤岛”时期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军进入租界止。
“孤岛”时期的政治环境更为险恶,这一时期活跃的电影公司相较于之前已经锐减。在上海执牛耳的电影公司是张善琨任总经理的新华影片公司,后来张善琨主持的华成、华新影片公司影响也比较大。
卜万苍坚持进步,在张善昆的新华(华新、华成)影片公司先后导演了《貂蝉》(1937-1938年)《乞丐千金》(1938年)《情天雪泪》(1938年)《木兰从军》(1939年)《西施》(1939年)《秦良玉》(1940年)《碧玉簪》(1940年)《潇湘夜雨》(1940年)《野蔷薇》(1941年)《相思寨》(1941年)《家》(取材于巴金的小说,1941年)《宁武关》(1941年)等10余部影片、纪录片,其中多数为历史题材,借古喻今,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热情。
《貂蝉》于1937年开始拍摄,因全民族抗战爆发,部分主要演员离开上海参加抗日演剧队而中断;1938年导演去香港召集原班人马继续拍摄,收尾工作是在香港完成的,开了沪港合作拍片的先河。
该片由卜万苍自编自导,顾兰君、金山、貂斑华、顾而已等主演,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改编,讲述了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与家伎貂蝉定下连环计,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剪除国贼的故事。
1938年4月28日,该片在从来不放国产片的上海大光明影戏院(美国片商所办,专映美国片)首轮公映,连放70多天,场场爆满。
著名戏剧评论家赫金逊在以“喜欢挑刺”闻名的大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戏剧登上世界剧坛至尊之地位,《貂蝉》便是中国戏剧伟大优秀之作搬上银幕而摄制的一部中国古代宫闱秘史巨片”。
《貂蝉》堪称是中国影片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该片的喜人业绩使卜万苍蜚声海内外。
1939年2月上映的《木兰从军》,讲述的是北朝时期长女花木兰(陈云裳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三年里和战友们同吃同住,在隐藏自己女儿身份的同时巾帼不让须眉,立下了屡屡战功,深得战友和将军的信赖的故事。
观众盛赞它“透过历史,给现阶段的中国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告诉我们怎样去奋斗,怎样去争取胜利”。
该片首轮在新落成的沪光大戏院连映了85 天,合同期满后移至新光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放映,仍盛况不衰,从而创造了沪上电影票房的空前纪录。
该片后来在港、澳上映时,还在放映史上首次形成了国产片压倒国外片的局面,被称为“战事发生后,中国影片商在日本势力下首次大胆的反抗工作”。该片在重庆、延安等地上映时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随着《木兰从军》的卖座,上海“孤岛”时期(1937.11-1941.12)的影坛掀起了一股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卜万苍的电影喜欢借用古装片、时装片的形式来传达他的思想,他认为这个片种是能让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比较一番的。
卜万苍认为优秀的影片的标准是:它应该是富有轻快的调子,运用纯熟的技巧,在不沉闷的空气下,灌输正确的严肃的意识,务使观众愉快的接受下来。
著名导演李翰祥先生在《影海生涯》中曾经用一种调侃的口吻评价卜万苍的影片是“三分钟一个笑料,五分钟一个高潮”。
民国30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原来是“孤岛”的上海租界也被日军占领。
迫于无奈,1942年卜万苍与杨小仲、张善琨、马徐维邦、岳枫、张石川、徐欣夫等人联合执导《博爱》,以老翁惠群编著《博爱》书稿为主线,讲述了以“博爱”为主题的十余个小故事。
1943年又与朱石麟、马徐维邦、杨小仲合作导演了《万世流芳》,该片耗资千万金元、“大卡士”云集,囊括当时的著名演员有袁美云、高占非、李香兰、陈云裳、陈燕燕、王引、吕玉堃等。这部影片曲折而巧妙地表达了创作者的爱国思想。
影片有借群众的口说出“我们绝不会做亡国奴!”“只要人心不死,中国绝不会灭亡。”“中华民族是勇敢的,热烈的,绝不会作亡国奴”的警句。
1940年他执导了历史片《苏武牧羊》,该片由梅熹、汤杰等主演,讲述了苏武在出使匈奴被扣留后凭借不屈的气节拒绝匈奴王的威逼利诱及苏武爱慕者张娇帮助其渡过难关的故事,礼赞了一种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2年,他执导了故事片《重见光明》,由顾也鲁、龚稼农、陈云裳、张琬主演,影片的主题是:大学教授魏瑞光带领学生到黄山采集标本时收养了一盲女丽云,不久音乐教授周淑华便发现了丽云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将她接到自己家中培养。
暑假,魏瑞光的长子兆明见到了丽云后一见倾心,而丽云此时与魏瑞光产生感情而拒绝了兆明。
丽云在一次手术后重见光明,她看到了真实的魏瑞光后非常失望,反而对兆明产生了感情。
魏瑞光知道一切后成全了儿子和丽云的爱情。这部影片借盲人祈求亮眼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对光明的期待。
卜万苍1942年摄制的时装片《牡丹花下》和1943年摄制的时装片《两代女性》,是以家庭伦理为叙事中心的娱乐影片,塑造了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女性。
这部影片由周璇(饰演琼珠)、顾也鲁(饰演崔时俊)、郑苹如(饰演张国瑛)主演。
《渔家女》是冠以“卜氏”标记的影片。该片一以贯之的在主题上描写其对田园乡村的喜爱,对都市的批判,然而编导也同时支持现代思想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中有关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了鞭挞。
该影片还借渔家女发疯时痛骂渔霸的话,控诉了日军侵略中国,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行,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个中国导演在国难当头时的艺术良心。
1944年,著名剧作家顾仲彝将他编导的电影《渔家女》改编成了话剧《渔歌》,由国风剧社演出,卜万苍应邀担任该剧导演,当年在金城大戏院上演时也连售满座。
后来,他加入中国影人剧团,转移到大后方,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导演了一些舞台剧。
1945年,在拍摄完《大地之花》后,当时的《上海影坛》和《中华周报(北京)》记载了卜万苍与王引相继引退的消息。
民国36年(1947年),曾经在大陆从事印刷等业务的实业家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以“九级浮图”为商标,进口了全套当时第一流的设备,包括摄影、洗印、录音和照明设备,拥有自建的摄影棚。
1948年3月起,卜万苍应李祖永之邀出任该公司首席导演,耗时4个半月,执导拍摄了该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国魂》。
《国魂》改编自吴祖光的话剧《正气歌》,讲述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在蒙古铁骑鲸吞中原时坚持抵抗,拒不降元,并最终殉国的故事。
为了拍摄本片,永华影业公司不惜工本:布景多达70余场,制作演员服装2000余套,聘请知名演员70余人,原定预算为50万港币,后来又改变计划,对预算不加限制,最终成本逾一百万港币。
该片由李洪辛编剧,陆元亮制片,鲍方、戴衍万、尤光照、杨薇、黎明、金刚等主演,描写了在西藏四川交界处汉彝之间实现民族团结的故事。
在为永华影业公司执导了两部影片之后,卜万苍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受张善琨之邀,为其远东影业公司执导《毁灭》(1952年拍摄完成,又名《蛇蝎美人》)。
该片由白光、王豪、郑玉如、周文彬、鲍方等主演,讲述了孤儿屠致中,由屠霭诚养育成人。
屠致中感恩图报,娶了霭诚的女儿芝珍,生下女儿玛丽。然而夫妻并无感情,屠致中受尽芝珍闲气,深感委屈,后喜欢上一个风尘女子的故事。
1950年底,卜万苍参与组建了一家独立制片公司——泰山影业公司。从1950年底正式成立到1954年结束营业,泰山影片公司先后拍摄了《女人与老虎》(1951年)《淑女图》(1952年)《妇人心》(1952年)《七姊妹》(1953年)等影片。
总的来看,在50年代前半期的香港影坛,“泰山”的地位并不足观。但值得一提的是,泰山影片公司发展和培养了石慧、葛兰、李嫱、钟情等一批具有潜质的影星,为香港影坛注入新的活力。
1950年代中期之后,他主要为香港新华影业公司、邵氏父子(香港)有限公司,以及亚洲影业公司几家公司拍片。
1953年后,他在香港还导演了《碧血黄花》(1954年)《长巷》(1956年)《三姊妹》(1957年)《擦鞋童》(1959年)《同床异梦》(1960年)《苦儿流浪记》(1960年)等,并曾获剧情片和个人两项“金鼎奖”大奖。
1954年上映的《碧血黄花》是卜万苍、顾文宗、罗维、马徐维邦等9人参与导演的,陈厚、李湄、罗维等主演,是香港影人为拓展台湾市场而摄制。
影片讲述的是国民革命先烈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历史题裁,其中有福建人林觉民离别结婚不久的爱妻,奔赴广州参加革命工作;广西人韦义廷追随老师李德山参加了武装起义;四川人喻培伦、喻培棣兄弟俩争相赴义。七十二位烈士在黄克强领导的推翻满清的起义中英勇牺牲,其革命精神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长巷》(1956)是卜万苍后期创作中最富盛名的一部影片,该片是50年代香港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出品该片的亚洲影业公司是一家独立制片公司,在1953—1959年间共制作了9部影片,卜万苍执导了其中的三部,除了《长巷》,还有《三姊妹》(1957)《擦鞋童》(1959)。
《长巷》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的北方市镇,围绕一个突遭变故的中产阶级家庭展开叙事,并将表现重点放在对重男轻女这一封建陋习的批判上。
《长巷》可以视作30年代通俗伦理剧的变奏,从中我们亦可看到上海电影与战后香港国语片之间明显的传承关系。
《擦鞋童》(1959)则更多地触及50年代香港的社会现实,透过主人公曲折艰辛的生活经历,间接透露出“南来影人”对香港由极度不适到逐渐面对现实的心路历程。
《擦鞋童》在卜万苍作品序列中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导演素来擅长的情节剧或爱情片,而是一部“暴露性的写实影片”。
在卜万苍香港时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南来影人”的孤儿情结和流亡意识的影片,非《苦儿流浪记》(1958,国风影业公司出品)莫属。
影片结尾处,耍猴艺人(王引饰)倒毙雪夜,小梅失去了流浪途中唯一的依靠,独自走上返乡之路。对身世的追寻,对家的渴望,以及对故土的想象性建构,无不是飘零海外的“南来影人”复杂而矛盾的流离心绪的指涉。
影片《同床异梦》是卜万苍1955年为改组成立的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 )拍摄的,1960年摄制完成。
主要介绍了女明星姜人美如何从纸醉金迷的生活,转变为一名温柔贤惠的家庭妇女,故事充满了各种谐趣,以诙谐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夫妻相处之道。
20世纪60年代初,卜万苍应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之邀,赴宝岛台湾执导拍摄了《吴凤》和《梁红玉》。
《吴凤》于1962年12月27日正式上映,由龚稼农、张潘阳等主演,是台湾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结束了台湾电影的黑白片时代,上映时受到岛内民众的广泛好评。
《梁红玉》于1963年3月14日正式上映,是卜万苍导演的台湾第一部彩色京剧戏曲片,由李隽青编剧,徐露、马荣祥、孙元坡、董翰章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梁红玉本为北宋将门之后,父亲阵亡、母亲殉节后,梁红玉沦为官妓。梁红玉勤修武艺,誓从军报国仇家恨。
偶然与军人韩世忠结识,向其吐露投军之意,得到韩世忠向主将力荐从戎,后来她嫁给韩世忠,随他南征北讨十多年的故事。这两部电影后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
该片由陈蝶衣编剧,李湄、赵雷、石英、杨志卿、蒋光超、苏祥、雷达、马笑侬主演,内容主题改编自元代戏曲家高明所著传奇《琵琶记》,讲述了赵五娘与蔡伯喈新婚不久,蔡伯喈奉父命进京赶考,妻子赵五娘在家中侍奉公婆。
蔡伯喈中状元后被强行招赘于牛相府,与家中断绝了音讯。时逢家乡遭糠充饥。后来二老饿死,赵五娘卖发葬双亲,并沿路乞讨上京寻夫。
最后夫妻相认,蔡伯喈悔恨交加,与赵五娘一同回家扫墓守孝并相伴余生的故事。《赵五娘》是卜万苍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此时他已经年届6旬,宣布退出影坛。
息影后,卜万苍转为香港丽的呼声广播电台的导演。1964年,香港丽的电视台创办电视音乐艺术训练班,卜万苍作为导演和指导老师,发现并亲自培养了后来成为著名歌星的奚秀兰。
1966年在“香港业余歌手大奖赛”上,奚秀兰以一曲《绿岛小夜曲》获冠军,后来奚秀兰在丽的电视台主持《秀兰歌声处处闻》专栏,被观众赞誉为“民歌皇后”。
卜万苍之子卜维扬,早年在父亲影响下也从事电影业,曾经参与导演、制作过的电影有《再春花》(1954)、《豆腐西施》(1959)、《喜相逢》(1960)、《盲目的爱情》(1961)等。
从20世纪20年代到六十年代,卜万苍先生在中国电影园地里勤勉奋斗了四十余年,拍摄了90多部影片。
卜万苍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之一,中国早期电影第一次商业浪潮中,他最早将中国都市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融入电影创作,推动了中国式通俗剧电影范式的发展;
在“孤岛”及沦陷时期的商业电影浪潮下,他以古装片为代表的通俗剧范式中嵌入隐喻式的抗日话语的表达策略引领了那个时代的风潮。
在抗战后到1960年代的香港语电影创作中,作为上海南下影人的一个代表,体现了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在其从影的每个阶段,都留下了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中国电影史上,对卜万苍的理解应该客观地站在历史的参照系中,重新认识他作为一位电影创造者在当时的历史境地下完成自己的文化表达。
早期的一些报纸杂志上对他极为推崇的,认为“论资格,卜万苍也可列入银国开国元勋之群,论声望,目前电影圈里首屈一指,论导演手法,以小动作细腻见长”,因此有“东方刘别谦之称”。
他在从影生涯中发现、栽培了阮玲玉、胡蝶、龚稼农、张织云、顾兰君、林如心、顾宝莲、叶张美烈、王汉伦、徐素娥、文英、王元龙、陈云裳、陈燕燕、金焰、林楚楚、袁美云及后来香港的石慧、葛兰、李嫱、钟情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和其他影视制作人才,推动了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他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随波逐流的商业导演;也不是一个只会搬拍田汉、欧阳予倩编写的优秀剧本的匠工。
在其撰写的《我导演电影的经验》一文中有最为明晰、较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一部优良的电影应该是要明确地把握住正确的中心意识的”;“光是技巧而没有正确的主题固然不成其为艺术,但表现方法的拙劣显然也是艺术的死敌……技巧 (形式)和意识(内容)是分不开的! ”“一部优秀的影片,它应该是富有轻快的调子,运用纯熟的技巧,在不沉闷的空气下,灌输正确的严肃的意识,务使观众愉快地接受下来。”“我们要创造—种‘中国型’的电影。在目前为止,中国的电影还没有创造出一种‘型’来。咱们不可以一味学人家,而且学人家的电影,在中国是没有前途的。”
总之,卜万苍先生的电影生涯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的电影集商业性、政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平实完整、赏心悦目,具有别一种“摩登”的风采,不愧为“中国电影的瑰宝”。
1.冷平:《卜万苍早期电影创作研究 (1945年前)》,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导师:黄望莉);
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天长县志》中卜万苍的传记;(https:)词条“卜万苍”;
5.陆汀敏:《一个孤岛创作者的自保——从玉洁冰清到渔家女看卜万苍电影进步性减弱之原因》,《大众文艺》,2018年第2期;
6.彭静宜:《卜万苍上海时期电影刍议》,《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2期;
7.杨弋枢:《衣服与女性观念:卜万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转向》,《文艺研究》2018年第11期;
9.宫浩宇:《“沦陷电影”的“去娱乐化”转向——以万世流芳为中心的考察》,《当代电影》2020年第12期;
10.史博公:《不可忽视的传世经典——重读卜万苍版木兰从军》,《当代电影》, 2011年第8期;
11.黄望莉、冷平:《“孤岛”沦陷时期的卜万苍电影研究》,《电影新作》, 2015年第5期;
12.郭海洋:《论卜万苍无声特写的手法演进和美学特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13.徐峰:《艺术与政治:电影《木兰从军》在渝被焚事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14.董茜:《“欧化语言”的本土性转喻——对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运营机制的一种考察》,《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15.丁亚平:《一代人的爱与怕——阮玲玉_默片史上的天才演员(上、下)》,《传记文学》2017年第5、6期。